2025年11月9日,北京论坛(2025)新工科专题论坛之“数智时代与海洋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海洋十年’的机遇与挑战”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思源多功能厅顺利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承办,北大新校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北大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北大威海海洋研究院、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复旦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以及爱思唯尔出版公司协办。论坛邀请与会代表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如何赋能海洋科学与全球海洋治理,交流“海洋十年”背景下的全球协作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上午会场合影
本次论坛由开幕式、六场主题演讲、三场圆桌会谈,以及北京大学—爱思唯尔“海洋十年”专刊合作启动仪式构成,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充分彰显了北京论坛的国际化格局与跨界合作精神。参会嘉宾背景多元,涵盖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出版机构与金融机构。外籍专家中既有联合国官员,也有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与会学者的专业涵盖海洋科学、大气科学、机器人工程、海洋经济、公共政策、环境史学、国际关系、法学等众多领域,展示了前沿科学与治理实践的深度对话与合作潜力。论坛现场参会人数超百人,线上关注人数超7000人次。
一、开幕式:凝聚共识,共绘蓝图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物理学院教授刘永岗主持开幕式并致欢迎辞。

刘永岗致欢迎辞
联合国“海洋十年”全球副协调员艾莉森·克劳森 (Alison Clausen)发表开幕式致辞,全面回顾了“海洋十年”的发展历程与阶段性成果,指出该倡议正通过“科学—政策—社会”三位一体的行动框架,推动全球海洋科学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化。克劳森特别介绍了中国在“海洋十年”中的突出贡献,展望了“海洋十年”在未来五年的优先方向,指出关键在于强化科学与政策衔接、提升知识包容性、深化能力建设、拓展产业参与,并通过可持续投资和公众传播扩大社会影响力。

Alison Clausen开幕致辞
开幕式上发布了《“海洋十年”北京宣言》,呼吁全球各界在“海洋十年”的后半程加强合作,推动海洋领域的开放共享、跨界协作,实现清洁、健康、可持续的海洋发展,推动海洋人文与海洋科学的深度融合,将科学成果转化为政策与社会行动。
二、主题演讲:聚焦前沿,启迪未来
主题演讲环节由刘永岗教授主持,围绕数字化海洋与气候(气象)信息、海洋智能装备与观测、可持续蓝色经济、提升海洋素养四大议题展开。

乔方利做主题演讲
第一位报告人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乔方利研究员(欧洲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报告题为《用于防灾减灾的第3代台风模型:联合国“海洋十年”对世界的关键贡献》(Third Generation Typhoon Model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The Key Contribution of UN Ocean Decade to the World)。报告首先介绍了社会对高精度台风模型的迫切需求,以及科学研究上面临的挑战,即长期以来台风强度预测上遭遇的瓶颈。随后,乔方利详细阐述了三项颠覆性的理论创新,以及这三项科学突破如何实现从基础科学前沿到全球防灾减灾服务的转化,为人类社会应对极端天气挑战做出贡献。

Dwikorita Karnawati做主题演讲
第二位报告人是印度尼西亚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BMKG)原局长德威科丽塔·卡尔纳瓦蒂教授(Dwikorita Karnawati),题目为《海洋预报与早期预警中的数字智能:实现气候韧性的挑战与战略》(“Digital Intelligence in Ocean Forecast & Early Warning for Climate Resilience: Challenge and Strategy”)。报告提出,应构建“数字孪生海洋”(Digital Twin Ocean, DTON),作为实现全球气候韧性和海洋安全的战略工具。倡导推动 “人类数字孪生”(Human Digital Twins)来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多重灾害挑战,并确保预警信息能够迅速转化为社区行动,最终实现联合国的“全民预警”(EW4ALL)倡议,达成气候正义和全球共同繁荣。

林间做主题演讲
第三位报告人是南方科技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院长林间教授(深圳海洋大学筹建负责人、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题目为《国际海洋前沿与智能技术突破》(“Al-Enabled Global Ocean Exploration”)。报告主要围绕 “国际海洋前沿”、“智能海洋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三个核心部分展开,强调了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碳中和、资源和交通安全中的关键作用,以及 AI 赋能的未来海洋探索。

喻俊志做主题演讲
第四位报告人是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学院喻俊志教授,报告题为《智能仿生机器鱼的感知与探测技术》(“Underwater Perception and Observation Using Intelligent Bionic Robotic Fish”)。报告展示了喻俊志团队如何将仿生学、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相结合,为海洋观测和探索提供了一种高能效、低干扰、高机动性的创新型解决方案。

谢春萍做主题演讲
第五位报告人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气候经济学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的政策研究员谢春萍博士,报告题为《以自然为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有韧性的蓝色经济》(“Investing in Nature as Infrastructure: Building a Resilient Blue Economy”)。谢春萍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可持续投资模式——自然基础设施(Nature as Infrastructure, NAI),即将自然系统视为最宝贵、最关键的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个更具韧性、自然向好(Nature-Positive)的蓝色经济。

张占海做主题演讲
第六位报告人是自然资源部原总工程师、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理事长张占海,报告题为《提升海洋素养:国际实践与未来发展方向》(“Advancing Ocean Literacy: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 the Way Forward”)。报告指出,提升海洋素养是实现联合国“海洋十年”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报告梳理了海洋素养的国际定义与实践路径,强调了海洋科学与公众认知的协同对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意义,倡议将提升公众与青少年的海洋素养上升为国家战略,倡议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培养具有海洋意识的未来公民。
主题演讲结束后,嘉宾与听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问答,围绕数据共享、海洋教育、跨领域协作等议题展开讨论。
三、青年圆桌会谈:新生代的力量
青年圆桌会谈以“‘海洋十年’实践案例与学术研究”为主题,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海洋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瑞博士主持,多位青年学者与国际同行分享研究成果。

第一排自左至右:刘瑞、Nelly Florida Riama、李宏源
第二排自左至右:李生辉、卢汐、庞晓雷
印度尼西亚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BMKG)地球物理学中心副主任、数据浮标合作小组(DBCP)主席内莉·佛罗里达·里亚马(Nelly Florida Riama)博士分享了 DBCP 在全球浮标观测网络协调方面的重要成果。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副研究员李宏源博士分享了将数字孪生(Digital Twin, DT)技术应用于复杂海洋装备的成果。广东海洋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副系主任、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海路空间规划研究所研究员李生辉博士的分享则围绕海洋空间规划(Marine Spatial Planning, MSP)与国际科研网络建设展开。厦门大学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ONCE)国际合作专员卢汐博士介绍了“全球海洋碳汇计划”(Global Ocean Negative Emission Programme)。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讲师庞晓雷博士分享了古海洋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最新进展,强调 “从过去理解未来”,为全球气候治理与海洋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深度与科学支撑。
四、“期刊面对面”:产学研交流平台
论坛举行了北大-爱思唯尔集团“海洋十年”专刊合作启动仪式暨专刊介绍,由爱思唯尔海洋学期刊出版人孙海燕博士主持。联合特刊计划萌生于今年1月在深圳举办的“海洋十年”年度会议,现已筹划包括海洋经济、气候变化、海洋素养等主题在内的若干专刊,已收到投稿两百余篇。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助理教授潘聿航博士、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乔方利研究员、广东海洋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副系主任李生辉博士作为专刊编辑,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高级项目主管管松博士作为专刊组织策划,在台上与听众进行了交流。

期刊面对面环节合影
五、圆桌讨论:展望未来
圆桌讨论环节分为海洋科学变革——“海洋十年”从科学研究走向全球治理与未来五年实施焦点与“海洋十年”后时代两大主题。

主题一圆桌讨论由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法学院教授王磊主持,与谈嘉宾包括: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教授、亚洲环境史学会主席侯深,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汤绪,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云涛,以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海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胡波。本场圆桌就海洋科学如何向全球海洋治理转型、海洋治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历史和人文视角下的海洋关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主题二圆桌讨论由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高级项目主管管松主持,与谈嘉宾包括:联合国“海洋十年”全球副协调员Alison Clausen、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乔方利、突尼斯国家海洋科技研究所海洋环境实验室主任Sana Ben Ismail、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于卫东,以及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研究员张双尚。本场圆桌将视野从前期的科学问题和治理挑战,转向了实施战略和长远规划,着重展望了“海洋十年”后半程(2025-2030)的实施重点,以及如何确保在“海洋十年”结束后,行动的成果和框架能够持续下去。
六、自由讨论与总结发言:共赴蓝色未来
本次分论坛在热烈的自由讨论与总结发言环节中圆满落下帷幕。与会听众与嘉宾进行了充分、深入的交流与思想碰撞。多位嘉宾对本次分论坛的丰硕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与赞誉,一致认为论坛成功搭建了“数智技术—海洋科学—可持续发展”三位一体的协同交流平台,为推动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贡献了宝贵的中国经验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本次分论坛现场听众来自全国各地和社会各界,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亚投行、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安徽大学等各界代表,都积极参会并参与现场交流讨论。
2022年,北京大学获批成为全球首批“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简称“海洋十年”)实施伙伴。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承担了“海洋十年”实施伙伴的主要职责与工作。本次北京论坛(2025)新工科专题论坛之“数智时代与海洋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海洋十年’的机遇与挑战”的顺利召开,充分展现了国内包括实施伙伴在内的涉海机构的团结合作,展示了包括大科学计划在内的全球海洋研究最新进展,突出了发展中国家科学家和政府代表的“全球南方”的视角。更重要的是,论坛引领了从海洋科学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转变,为下一个五年“海洋十年”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发布《“海洋十年”北京宣言》从观念上引导“海洋十年”从大科学计划到可持续发展方案的系统转变,并在会议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海洋科学、海洋工程、海洋经济、海洋历史、海洋法律等学科在数智时代的大融合,服务于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与治理。北京论坛“海洋十年”分会场,依托北京大学文理医工全学科大学优势,借助海洋研究院的涉海跨学科平台协调,为数智化提供多维坐标,为新工科注入人文精神,紧扣北京论坛“数智时代的文明共生”主题,切实履行实现“海洋十年”愿景,推动各界共同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以海洋的可持续发展,真正推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的实现。
撰稿:胡佳竹、刘瑞
编辑:王玉霞
新闻来源: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