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2日—7月29日,为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海洋生物学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水平,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40位师生来到山东省威海市开展海滨生物学综合实习。这是生科院首次在威海进行海滨动植物实习,由贺新强、顾红雅、饶广远、王戎疆、龙玉、李晟等讲授动植物学课程的老师带队,王迪、王一丹等4名助教协助,生科院2018、2019、2020三个年级共30名学生参加。正在威海进行滨海蓝碳调研的姚锦仙老师、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生慕童(生科院毕业生)和城环学院研究生王珍熹也参加了部分实习活动。

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楼前合影
威海位于山东半岛东部,三面环海一面环山,海岸线长达978公里,海岸带地貌多样,岬湾交错,基岩、砂质、泥质海岸类型齐全,自然岸线长,潮间带宽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威海拥有国家级的海洋牧场,在水产养殖、海洋生态保护方面均有特点,很适合进行海滨生物实习。
在威海实习的8天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师生参加在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的学术报告会;第二部分为师生前往威海海滨实习点开展考察;第三部分学术分组开展专题研究活动。
7月22日晚和7月23日上午,学术报告在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黄海厅举行,林文翰(北大医学部)、贺新强、王戎疆、李晟和刘雪萍五位老师分别作了《海洋生物--人类健康》、《威海海滨潮间带常见大型海藻》、《潮间带无脊椎动物》、《威海鸟类》和《海洋遥感概述》的学术报告。报告的丰富内容为开展海岸实习提供了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激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兴趣,大家踊跃提问。23日报告会前,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院长周力平教授对生科院师生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向大家介绍了研究院,在报告会后,带领同学们参观了研究院的图书馆等设施。

林文翰教授、贺新强教授、王戎疆老师和李晟老师作报告

周力平向同学们介绍图书馆
7月23日至7月29日,实习队师生先后前往文登长会口泥潭、威海高区小石岛和柳埠河砂滩学习识别海洋潮间带藻类、无脊椎动物及海滨高等植物和鸟类。其间还前往荣成寻山集团爱伦湾海洋牧场参观牧场展厅、微藻养殖车间、海洋牧场体验馆、海带育苗车间等,并学习了栉孔扇贝和海带苗种繁育技术科普课。

长会口泥潭观察海洋生物

调研岩滩海洋生物

在荣成寻山集团海带苗种繁育技术科普课

参观寻山集团微藻养殖车间

识别海洋潮间带藻类
从7月26日起,同学们分为4组进行专题实习:《日本寄居蟹(Pagurusjaponicus)对螺壳及背景的颜色识别与选择》、《圆球股窗蟹进食行为对泥沙中浮游生物的影响》、《威海夏季大叶藻附生情况调查》、《入海闸口处藤壶附着影响因素分析》。在短短几天里,同学们克服首次实习实验条件简陋的困难,在住所制作标本和显微镜观察,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专题研究。

在住所内用显微镜观察海洋生物 小组专题研究
实习期间,带队老师耐心给同学们讲解威海海滨的生物类型、栖息环境和生境条件、生长分布特点。同学们在学习不同海岸带生物的同时,应用自己在北大课堂学习过的理论知识,以更专业的视角观察生物的生长特征、分布和规律,大大提高了对海洋生物的辨识能力。实习过程中,威海市科技局、威海智慧谷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