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松,男,1981 年 8 月生,正高级工程师,北京大学博士,师从国内最早从事树枝状聚合物研究的北大贾欣茹教授和国际知名化学家清华大学危岩教授,从事树枝状及超支化聚合物纳米材料的研究近 20 年。现任威海晨源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深圳猿金刚新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兼任北京化工大学和东华大学校外导师,获得由团中央、人社部颁发的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创业奖”(全国仅 20 人入选)。
李武松,男,1981 年 8 月生,正高级工程师,北京大学博士,师从国内最早从事树枝状聚合物研究的北大贾欣茹教授和国际知名化学家清华大学危岩教授,从事树枝状及超支化聚合物纳米材料的研究近 20 年。现任威海晨源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深圳猿金刚新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兼任北京化工大学和东华大学校外导师,获得由团中央、人社部颁发的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创业奖”(全国仅 20 人入选)。
1、研发和筛选一种性能优异的羧基丁苯乳液体系(SBR)作为石墨负极黏结剂进行产业化,以满足国内锂离子电池产业对高性能石墨负极黏结剂国产化替代的需求;
2、研究得到1种以上(含1种)基于树枝状大分子的新型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黏结剂,采用该黏结剂的扣式电池,在 0.1C 倍率充放电条件下,经过 1000 次充放电循环后,电池容量保持率在80%以上;
3、实现批次制备超过1吨的树枝状大分子合成工艺,该树枝状大分子具有目标2中所述性能。
粘结剂对电池容量保持率和循环性能等关键技术指标有决定性影响,也是实现新型电池材料应用和优化电池制造工艺的重要技术攻关内容。
1、石墨基负极材料粘结剂SBR市场价格在5万元/吨左右,项达产后可达年产5000吨,实现销售2亿元以上。经过5-10年,突破10亿元;
2、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将突破硅基负极材料粘结剂的卡脖子技术,提升电池性能,市场将逐步扩大,市场总容量在百亿元级以上;
3、预计带动就业100人以上,并有望使得威海成为国内首个将树枝状聚合物电池负极粘结剂全面推向产业化的城市,助力威海步入新能源产业链和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国家双碳目标。
1、李武松,北京大学高分子系博士毕业,聚焦树枝状聚合物20年,中国树枝状聚合物产业化的创始人;曾任世界 500 强-美国陶氏化学公司技术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具有连续创业经验,2013年带领建立国内第一条千吨级树枝状聚合物生产线,李武松作为项目申请人和负责人,指导在电池上应用的树枝状聚合物的合成及产业化研究。
2、李平,北京大学高分子化学本科毕业,作为专职项目组长,负责协调本项目各项工作的开展与落实。
3、马志勇,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北京化工大学百人,主要从事有机磷光、聚合物力化学、刺激响应发光材料、树枝状及超支化聚合物等方面研究。
4、夏利,现任深圳市科晶智达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拟聘请夏利先生为技术专家顾问,指导树枝状聚合物的粘结剂在电池上应用的研究、制备及产业化。
项目负责人具有丰富的乳液聚合经验,丁苯乳液体系(SBR)的实验室合成路线已验证,实现了公斤级的开发,下一步将进行锂离子电池负极应用场景的有效性验证、中试和工业化生产准备。
部分树枝状聚合物合成的工艺成熟,需验证硅基负极材料粘结剂中不同分子结构或不同支化度产品在电池负极粘结强度的表征,以及与硅基负极各项性能的反馈。
团队拥有多项树枝状聚合物以及电池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及专利,丰富的产业化及市场经验、资源及人脉,比亚迪、宁德时代、苹果和华为等世界500强公司的销售渠道,快速推动产品走向工业化及商业化。
硅电极材料由于诸多电化学性能的优势,有望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本项目开发的硅基负极材料粘结剂也将成为下一代性能更出色的粘结剂。本项目的硅基负极材料粘结剂以树枝状聚合物为基础,利用树枝状大分子具有端基官能团多、流动性优良、成膜性能佳等一系列优点,将成为锂离子电池的硅基负极材料理想的黏结剂,具有更好的粘接力、电性能。
成功开发20多款树枝状聚合物,均实现产业化。
高端应用:药物载体、基因诊断、化妆品、外用辅料等
涂料/胶黏剂领域:固化剂、增韧剂、胶黏剂等
塑料/复合材料领域:塑料润滑剂、环氧树脂、3D打印耗材等
水处理剂:絮凝剂、重金属水处理剂、破乳剂等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 地址:威海市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庆路47-5A 邮箱:pkuocean_weihai@pku.edu.cn 电话:(0631)5911898